北京援疆医生 穿越沙漠去义诊
- “健康中国?我们在行动”暨:2015年下半年北京对口援建新疆医疗公益援助计划正式启动,数名北京三甲医院名医齐聚新疆,特开设北京专家公益会诊中心,活动期间:北京专家会诊费0元;同时,提前预约专家号可申请专业检查及诊疗费用援助名额。活动时间:9月23日-30日,详情咨询:0991-5185911
今年3月,由北京20家综合医院的21名骨干医生组成的北京援疆乌鲁木齐地直医疗队,乘坐航班经过6个多小时的飞行,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,这片距离北京4000公里的地方。
这是北京市第八批第二期的援疆医生,他们来自北京同仁医院、积水潭医院等综合医院,在乌鲁木齐地区爱德华医院,开展为期近一年的援疆工作。>>>什么叫援疆工作?
1400米的海拔、靠近沙漠,长期扬尘的天气和极度干燥的气候,伴随的是失眠、孤独、远离家人的生活。一年的时间中,这些来自北京的援疆医生,要一边适应着与首都截然不同的环境,一边下乡义诊、救治病患,传授给当地医生先进的医疗技术。
“在一个技术条件有限、比较艰苦的环境下,给当地的维吾尔族同胞带去更好的治疗,我们很欣慰”,对口援疆团神经内科组组长卜建广及多位援疆医生表示,自己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,援疆已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。
环境
一年扬尘200天嘴里总有沙子
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,属于极端干旱荒漠性气候,降雨量极少,一年里有200天以上是扬尘,60天以上的重度扬尘,时常是10分钟前天晴着,10分钟后就因风沙蔓延开始天黑。
卜建广还记得刚到这里时,漫天的扬尘将整个城市笼罩,天空一片灰蒙蒙,太阳只是远远的一个白色圆点。“上班我们都会关紧窗户,下午回来还是布满灰尘,连电器里的沟沟缝缝都填满灰尘”,卜建广和同事们此后渐渐习惯,将打扫房间作为自己每天回到宿舍的“头等大事”。
较生活习惯更难适应的,是身体开始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。医疗队多位医生说,刚到乌鲁木齐的时候,他们总感觉嘴里有沙子,皮肤干燥到发痒,鼻子每天都会出血,“一擤鼻子,纸面上全是血花。”
虽然医疗工作在刚到乌鲁木齐的第二天就已展开,但直到两个多月后,援疆医生们才算真正适应这里的生活。
传道
“手把手”传授先进技术
救治患者,留下先进的医疗技术。这是援疆医疗工作开展之前,北京、乌鲁木齐
“10多年练熟的技术,怎样在一年时间完全学会?”卜建广曾经非常担忧,为了更好地教学,他整理出自己在北京的总结课件和手术视频,先给当地医生进行理论的强化。
好在当地医生从业时间都比较长,积累了很多专业经验,这让卜建广心里多了些信心,他对实践教学使用“三步走”方法。“医学这东西,必须手把手去教。首先是我治疗患者时他们旁边看着学习,然后是他们和我一起进行治疗,最后我希望是他们为患者医治,我在旁边看着指导。就算是教学的基本成功了。”
为了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,医疗队还为医院申请了先进器械,“技术跟上,硬件也跟上,受益的是患者”。
收获
最真诚的信任和感谢
一句感谢、一个眼神,对于很多维吾尔族同胞来说,这就是表达感谢的方式,对于援疆医生而言,这是对他们远离家乡、远离家人的最好回报。
语言沟通不畅,一直是医疗队和当地维吾尔族患者的最大障碍。“每次出门诊、看病房,都得有会双语的医生陪着,才能顺畅进行。”卜建广说,一来二去,面诊的时间可能是北京的三四倍长。
但情感的表达似乎从来不受语言的限制。
每隔一段时间,援疆医生会到下面偏僻的乡镇义诊,有时会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,到达四五个小时路程外的牧场,给牧民义诊。>>>义诊有什么项目?
卜建广一直记得,一次为一名重度的失眠患者治疗之前,自己在做准备,两个当地医生在用维吾尔族语言交流,大概是说自己是来自北京的专家。躺在病床上的患者听见这句,突然抬头看了自己一眼,然后放心地笑了笑。“有时他们会用汉语说一句,‘谢谢’,只有两个字,但很真诚。有时患者家里条件不好,就会从家里的果园带来一小口袋土桃,然后一个一个笑着递给我们”。
“医生最需要的,可能只是患者一个信任的眼神。”在卜建广看来,这些维吾尔族同胞,让他收获到的是最真诚的信任与感谢,得到了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满足。
温馨提示: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对口援疆的信息,欢迎点击咨询专家或拨打0991-5185911进一步咨询。
感谢您对 乌鲁木齐爱德华医院...[详细内容]